改善民生所扮演的角色,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,更是開啟社會活力的鑰匙;不僅是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需求的力舉,更是個體夢、家國夢競相綻放的托手
改革也好,發展也好,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民眾的幸福。“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,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,充分體現了改革發展的人民觀。
當前,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怎樣使經濟增長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結合起來?如何體現“發展的溫度”,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?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,無疑是必由之路。
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,GDP的高低快慢只是其中一個維度,提高百姓收入、改善民生福祉真正反映經濟增長質量,是比GDP增速更值得關注的指標。著力推進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,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、縮小分配差距為重點,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,織牢民生保障“安全網”,才能不斷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,使改革紅利抵達最廣泛的人群之中。
經濟新常態下,沒有零成本的改革和調整,也不存在一馬平川的轉型之路,要把改革的成本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,讓轉型的風險隱患降到最低,民生保障和社會政策至關重要。譬如,妥善安置好轉崗和下崗職工,鋼鐵和煉化工業淘汰落后產能才會順理成章;有針對性增加就業崗位,才能及時應對因為轉型升級而出現的工廠關停。越是在改革克難攻堅的緊要關口,越是處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、經濟風險累積增多的形勢之下,越應發揮好民生保障“蓄水池”“調節器”的功效,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,以民生改善匯聚更多改革共識和發展合力。
過去,民生停留在有飯吃、有學上、有房子住的基本需求層面,而今,民生更多意味著收入的穩步提升,優質醫療服務的便捷提供,起跑線上的教育公平,優美的環境和潔凈的空氣。不斷衍生變化的民生內容,換個角度看就是一臺拉動增長的強勁引擎。
從鼓勵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,到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、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再到支持養老家政業發展、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,只要能準確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,民生工作就不僅不會因為經濟增速放緩而受拖累,還可以起到擴大內需、拉動發展的功效。
“政如農功,日夜思之,思其始而成其終。朝夕而行之,行無越思,如農之有畔,其過鮮矣。”民生不是謀求政績的幌子,最見不得“客里空”,而是實實在在的良心活,最需要用真心、見真章。中央深改組會議相繼就社會體制改革、公立醫院改革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等事項作出部署;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了著力促進創業就業、加快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、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等多個具體務實的民生目標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叮囑的,“一諾千金,說到就要做到”,中央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部署,必須不打折扣地嚴格落實。把民生工作從價值排序上重視起來,在貫徹執行中務實起來,民生項目的含金量才會真正轉變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度。
民生無小事。無論是旨在消除貧困代際轉移的教育公平問題,還是被稱為社會政策“珠穆朗瑪峰”的醫療衛生保障問題,抑或是“同呼吸、共命運”的環境保護問題,哪一項單列出來都堪稱浩大工程。各級干部尤其需要激發高度責任感和強烈同理心,把老百姓的每一項民生需求都實現好、維護好。
由惠民生到促增長,由保基本到促改革,實現的不僅是社會進步、經濟增長,更包括人生價值、個體夢想。改善民生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,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,更是開啟社會活力的鑰匙;不僅是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需求的力舉,更是個體夢、家國夢競相綻放的托手。民生無虞,我們經濟轉型升級的最終實現才有最堅實的基礎,經濟社會發展才可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全面深化改革也才會收獲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。